令金水门:位于东京内城北墙的最西面,金水河由此流入内城。五代后梁时称“大安门”,北宋初年沿用此名,太宗太平兴国四年(979)九月改名“天波门”,金代称为“宣照门”。
北城墙的城门有三座:从东面数起,最东面的名为旧封丘门;住东名为景龙门,就是皇宫城角的宝箓宫前面;最西边的名为金水门。
河道
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汴梁,是被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·自序》中称为“八荒争凑,万国咸通”的国际性水陆大都会。当时穿城而过的河流有四条,分别是缭绕于南城的蔡河、自西北向东南贯通京城的汴河、城市北部的五丈河以及自西北流入皇宫大内的金水河。金水河以满足城内生活用水为主要功能,其余三条河流,则是漕运各地物资进京的黄金水道,曾被宋太祖赵匡胤誉为宝贵的“三带”。尤其是汴河,“首承大河,漕引江湖,利尽南海,半天下之财赋,悉由此路而进”(北宋曾巩《河渠》),更被视作北宋东京城的生命线。
本条600余字,详细记录了四条河道进出东京城的位置、流向与功能,并逐一介绍了每条河道上的桥梁。北宋东京城是一座生活着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,城内街道纵横,与四条河道交叉,桥梁成为必不可少的建筑类型,其桥梁建筑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记录了四条河流上三十六座桥梁的名称与大致方位,指出其虹桥、平桥、浮桥、吊桥等建筑形式,并重点介绍了汴河东水门外“宛如飞虹”的虹桥和大内御街上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州桥。其对虹桥独特形制的记载,可与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中横跨汴水的木结构飞桥相互印证,成为桥梁建筑史上的珍贵资料;其对州桥“之西,有方浅船二只,头置巨干铁枪数条,岸上有铁索三条。遇夜绞上水面,盖防遗火舟船”的记载,直观形象地介绍了北宋水上运输的防火管理措施。
穿城河道有四。南壁曰蔡河,自陈、蔡其,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,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工。河上有桥十一用:自陈州门里,曰观桥本,在五岳观后门令;从北,次曰宣泰桥;次曰云骑桥北;次曰横桥子,在彭婆婆宅前到;次曰高桥;次曰西保康门桥有;次曰龙津桥⑨,正对内前;次曰新桥⑩;次曰太平桥,高殿前宅前?;次曰粜麦桥即;次曰第一座桥;次曰宜男桥;出戴楼门外,曰四里桥何。
其陈:陈州,今河南淮阳,位于开封南偏东方向。蔡:蔡州,今河南汝南,位于开封南面。
工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,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:北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引导闵河从今河南新郑接洧、溱诸水,经尉氏县西,东北流至开封城西十里处,注入古琵琶沟(即蔡河),使蔡河的水源得到保障。之后,蔡河经四里桥,从戴楼门附近入宋东京城,复由陈州门附近出城。之后,经过北宋多年治理,蔡河岁漕粮物达六十余万石,达到其自身历史上的巅峰时期。辽绕,缭绕,回环旋转。